七言四句自编山歌歌词大全_七字四句山歌
1.兴国山歌有什么艺术特色
2.!!!!!山歌
3.什么是广西山歌
平阳山歌。
平阳山歌是浙江省的传统音乐形式,它具有独特的韵律和风格,通常以七言四句为主,用当地方言演唱。对鸟是其中一种山歌小调,通常由两个歌手以问答形式演唱,有时也会加入乐器伴奏。对鸟的歌词内容多与鸟类有关,描述鸟的外貌、习性、声音等,借此表达人们对自然界的观察和感受。这种山歌形式具有浓郁的地方特色和乡土气息,是当地人民在劳动、生活和社交中表达情感的重要方式之一。总之,对鸟作为平阳山歌的一种独特形式,具有鲜明的艺术特色和文化内涵,是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。
兴国山歌有什么艺术特色
分类: 社会民生
解析:
客家山歌在体裁上与民歌、诗歌有共同之处,可分为抒情、叙事、讽喻、调笑、杂歌四种。这些山歌大多是散体,一般四句一首。如:
新买灯盏玻璃筒,灯下同郎共用功;
打开书本学文化,总爱郎通妹也通。
叙事的一般也为一首四句,也有一篇多首的,一首讲一个故事为主。讽喻、调笑的山歌如:
阿哥生得系还靓,头哪相似冬菜罂;
圆身相似洗身顿,牙齿相似牛栏梗。
杂歌包含有猜调、虚玄歌、拉翻歌等等。
上杭客家山歌也非常讲究平仄关系,与诗歌中的七言绝句非常相似,但是客家山歌中一般在一、二、四句末压韵,并且极少压在仄声韵上,如上两首。然而客家山歌中各句中又不太注重严格的平仄关系,这一点是与诗歌不同的。
山歌变体中还有出现增字的情况如:
着衫要着士林洋布衫,
越洗越磨越擦越好穿;
食酒要食江西湖南浙江绍兴酒,
恋妹要恋十七十八十九二十一二三。
这些增字的歌词,显出民间文学的生动、灵巧,同时在平仄的搭配上、以及因增字而产生的节奏的韵律格调非常有趣,是上杭客家山歌中的珍宝。
上杭客家山歌还讲究各种修辞手法。如“兴”、“叠句”等等。“兴”就是“起兴”,“起兴”就象是一部戏的开场,“起兴”运用的好,可以起到先声夺人的作用,引起对方或听众的注意。因此,“起兴”不但要成歌,还得与下面的主题有密切相关。如:
茶树打籽叮当叮,茶树底下好谈情;
万一有人来相问,两人作拈茶仁。
首句用“茶树打籽叮当叮”起兴,很快连到男女之情,这是极为平常的事情。上杭客家地区盛产油茶树,秋高气爽之际,男女青年在茶树下谈情说爱,正是天时地利人和。
叠句就是在歌词结构布局上使用“重章叠句”。叠句具有强调内容、感情和加强音乐节奏的作用,如:
客家山歌最出名,条条山歌有妹名;
条条山歌有妹份,一条无妹唱唔成。
还有一种叠字山歌,如:
山中山谷起山坡,山前山后树山多;
山间山田荫山水,山人山上唱山歌。
这些叠字、接拢的山歌,再一次显示除了民间文学的生动与聪慧,与民间乐曲中的鱼咬尾的格式非常相似。
上杭客家山歌中除了讲究这些形式美外,同样讲究内容、意境美。例如《陂头荷树开荷花》(见谱例五):
新做茶亭竹叶青,阿哥筛茶唔敢领,
双手倒茶单手接,单手接恐怕后日雷公声。
杯子筛茶圆叮当,妹有茶盘双手扛,
双手筛茶唔敢接,伢妹唔曾放在砒霜。
陂头荷树开荷花,大风吹来满地下,
三餐食饭单只筷,猪肉配饭食唔下。
此首山歌并不直接的抒发内心对心上人的爱慕之情,而借用相互敬茶不懂如何接、不敢接这件事来表达内心的犹豫不决、害怕拒绝的复杂心情。末尾两句又借用“三餐食饭单只筷,猪肉配饭食唔下。”来抒发对心上人的热切盼望,茶不思,饭无味。又如《郎是山中千年树》(见谱例二):
郎是山中千年树,妹是山中万年藤,
树死藤缠缠到死,树生藤死死也缠。
郎是山中长年树,妹是树边长生藤,
树生藤死永唔离,藤长树生万万年。
客家妹子认准了心上人,就全副身心地投入到爱情中,爱得缠绵、执着、死去活来。这首歌可说是一首经典的山歌,歌曲热烈、朴实,甚至带点野性,表达了对生死不渝爱情的信守和追求。
上杭客家山歌的内容,除了歌颂河山、反映劳动生活外,重要的是表达忠贞爱情和歌颂党和革命,这是一个值得思索的问题。在客家人的迁徙中,他们从中原和江淮来到了山峦迭起的偏僻闽西,迁徙到这以后并没有摆脱当时儒家思想的束缚。相反,在这种山区,环境闭塞,长期实行单一的农耕经济,是最适宜儒家思想生长发展的土壤。到了宋朝,福建兴起了朱熹的理学思想,朱熹的祖籍就在与闽西相邻的闽北一带。一大批的重要学者都出自闽西北,使闽西成为理学重镇。理学把封建的三纲五常理论推向了极端,在压抑人性、压抑妇女地位和权益方面达到了极致。这两种思想的压迫、束缚和摧残下,再加上在封建时代,贫穷落后,甜蜜的爱情和美满的婚姻对于客家男女常常只是一种奢望。客家地区流行着多种落后、畸形、野蛮的婚姻形式,如“童养媳”、“等郎妹”、“隔山娶”、“二婚亲”、“冲洗亲”等等。如此种种的原因,使得客家男女们只能通过不首礼教、宗法约束,或者说约束较少的山歌来抒发自己内心的痛楚,来表达对美好爱情的渴望和追求。
在上世纪二三十年代中国土地革命战争时期,“红旗跃过汀江,直下龙岩上杭……”朱毛红军在上杭地区领导客家人民保家救国。在著名的古田会议决议中, *** 亲自倡导:搜集民歌作为红军教材,激发起军队和人民积极投身参加革命的热忱。后来具有“九军十八师”之称的才溪乡在扩大红军运动中,用山歌鼓励亲人当红军、鼓励后方之前搞生产,涌现出许许多多革命山歌。革命山歌大多是用原本流行在民众中的山歌旋律改变而成,或者规整一下旋律、节奏,或者直接填上唱词。这是利用了山歌多义性的特点,把人们喜爱的山歌旋律应用到革命中,通过心灵、思想上的感染来调动人民的革命积极性。因此,在这种社会变动的作用下,上杭客家山歌中留下了许多优秀的革命山歌,如《坚持游击唔怕饥》、《山歌唱来闹连连》、《才溪乡调查闪金光》、《工农红军到古田》等等。
在民歌的原生态的存在的情况下,当然有非常优秀的珍品,也有并不那么优秀,甚至有一些糟粕存在。因此,才须要进行整理研究。
!!!!!山歌
摘要:兴国山歌是中国民间音乐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,是流行于以江西省兴国县为中心延及赣、粤、闽、桂数省的客家民歌,传说起源于“木客”号子。兴国山歌属于汉族口头艺术,下里巴人的山野俚曲,只是代代口耳相传,正史没有对其起源进行记载,而以“太上隐者”名义出现在《全唐诗》里的二支山歌,也被记录的文人进行了“雅化”。下面本文将为大家介绍兴国山歌的艺术特色以及历史起源,一起来看看吧!兴国县位于江西省南部,属赣州市管辖。兴国95%以上的人口均为中原南迁的客家人及其后裔。由于独特的地理环境和客籍背景,世代居住在高山密林中的客家人过着艰辛的生活,在劳作之余,他们只有用山歌来抒发自己内心的情感。中原的古风遗韵和当地土著文化的融汇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兴国山歌。兴国山歌以独特的民间风格,灵活的形式,多变的手法,生动的语言,优美的音乐旋律,深远的影响,扎根于人民之中,历千百年而不衰,成为我国民间艺术一颗璀璨的明珠。兴国县被国家文化部命名为"中国民间艺术山歌之乡"。
一.历史起源
兴国山歌历史悠久,相传是秦末兴国上洛山造阿房宫的伐木工所唱的歌。中原客家先民南迁后,其民谣渗透其内,与之融合,不断改造演化,在兴国山区扎根开花。兴国山歌故有"唐时起,宋时兴,唐宋流传到至今"的说法。兴国山歌代表曲目有《园中芥菜起了芯》、《绣香包》、《行行都出状元郎》、《赞八仙》等。
兴国山歌曾是战斗的号角,早在半个多世纪前血与火的斗争中就出了名,在建立和巩固红色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。三十年代初,江西苏区军民在极其艰苦的条件下进行五次反"围剿"的斗争。兴国县的妇女在欢送亲人上前线时,送上自己新编的草鞋和新编的山歌。"哎呀来!炮火声来战号声,打个山歌你们听,快跟敌人决死战,红军哥!打到抚州南昌城。"热烈奔放的歌声激荡着战士们的心,他们用山歌回答:"哎呀来!山歌来自兴国城,句句唱来感动人,前方战士好兴奋,同志们!更加有劲杀敌人。"山歌一首接着一首,人民和军队互相鼓动、激励。歌声化为斗争的力量,鼓舞人们奋勇杀敌。
随着改革开放的激越鼓点,兴国山歌释放出从未有过的光彩。兴国县把"振兴兴国山歌,建设山歌之乡"当作文化建设的龙头来抓,当作人们不可缺少的精神食粮来抓,使兴国山歌空前繁荣。在演唱形式上由独唱、对唱,发展到联唱、合唱、小演唱,而且还创造出兴国山歌剧这一新剧种。文化部门组建了20余支业余山歌演唱队,常年活跃在各个乡。
为继承和发展这一文化瑰宝,兴国把"振兴兴国山歌,建设山歌之乡"作为文化建设的龙头。文化工作人员常年深入乡村,挖掘、整理、收集了5万余首山歌,精选出1420首编成了《兴国山歌选》和《兴国山歌选续集》出版发行,编印了5400册《兴国山歌乡土材料》,制作了《兴国山歌》影碟电视专题片。
兴国县创建了全国第一家专业的山歌剧团,其创作的大型山歌剧《山歌情》在京演出产生轰动效应,一举获得中宣部"五个一"工程奖,第四届文华大奖,首届曹禺戏剧文学奖。充满泥土芳香的兴国山歌,登上了艺术最高殿堂。人如潮歌如潮的"重阳山歌节"更成为兴国盛大的文化节日。
二.艺术特色
兴国山歌生动活泼,形式多样,生活气息浓郁,有独唱、对唱、"三打铁"、联唱、轮唱等形式和锁歌、盘歌、斗歌、猜花、丢观音、黄鳅咬尾、绣褡裢、藤缠树、树缠藤等种类。就大的表演形式来分,兴国山歌大体有以下几种:山野田间唱和,因情因景因人而异,内容涵盖男欢女爱、生产、生活、时政等方方面面;跳觋,分南河山歌和东河山歌,南河山歌又分情歌和插科打诨的搞笑歌,由觋公、觋婆装扮演唱,东河山歌即祝赞山歌;民俗歌,在庙会、婚丧嫁娶、祝寿、建房、小孩满月等场合演唱,演唱者多为职业歌师;叙事山歌多为群众场合中一问一答、一正一反的对唱山歌,有较强的故事性,常常是围绕某一主题展开,现常被地方用为宣传工作的手段;赛歌是一种特殊的形式,即歌手聚会打擂台,考"肚才",比机敏,高潮迭起,决定胜负后诞生擂主。
山野田间相互唱和的山歌,也称为遥唱体山歌。其基本格式为七言四句体。然而,有的歌手,喜欢在末尾添加一句声韵相同的句子,对前一句起深化补充的作用,凑成五句,俗称"三跌板",这是七言四句体的变异。跳觋是演唱性质的山歌,一般称之为室内山歌。室内山歌主要是叙事山歌,它由歌头、歌腹、歌尾三部分组成,具有典型的凤头、猪肚、豹尾的传统特色。歌头,通常一句或两句比兴句,用于起兴,定韵;歌尾,简短有力的一句话,画龙点睛,揭示主题;而整首歌的核心部分,则是歌腹。歌腹内容可无限制的扩张,少则三五句,多则一两百句,视歌手的"肚才"和故事情节发展需要而定。
然而,不管是遥唱体山歌还是室内山歌,都有一个共同的显著特点:即兴演唱。即情即景,临时编撰,出口成章。因此,兴国山歌水平的高低,主要取决于歌手即兴编撰的能力。好的歌手,往往能妙语连珠,收到高潮迭起的效果。
在演唱形式上,兴国山歌有一个不同于其它山歌的显著特点,每首歌开头一句"哎呀嘞",具有强烈的音乐旋律感,随着激动的感情迸发出来,其歌声有如大水抛浪,奔腾激荡,大有一泻千里之势。中间的歌腹部分,起伏跌宕,不同的歌手,形成各自不同的演唱风格,或高亢激越,或低迥婉转;而唱到结尾句之前,有一个呼应语"心肝哥(妹)",现多称"同志哥(妹)",与开头的"哎呀嘞"相呼应,形成兴国山歌完整,独特的演唱风格。叙事山歌中,由于篇幅较长,往往用二人对唱或三人联唱(俗称三打铁)的形式进行演唱。歌手用小锣一面,在每次跌板(拖腔)之后,击小锣片刻,一来便于歌手喘息歇气;二来为歌手酝酿腹稿提供片刻思索时间;三来起一种"过门"转调的作用。
兴国山歌继承了传统的赋、比、兴创作手法,并在长期的演唱实践中,不断丰富和发展。兴国山歌之所以能经久不衰、广为流传,就因为有乡土情、泥巴味,唱的都是老百姓的喜怒哀乐,信手拈来,出口成歌。
兴国山歌所唱的内容十分广泛,旧时除唱男女爱情和劳动生活外,还常唱历史故事、传说新闻等内容,有时即兴编唱,有时长篇叙事,形式多样。解放后,许多以井冈山、赣南根据地革命历史为题材的音乐作品中常以它为素材进行创他,如《红军根据地大合唱》、《井冈山大合唱》等。
兴国山歌是劳动的号子,在田野山林中飘着,在压弯的扁担上颤着,在飞转的纺车上缠着,既激发干劲,又消除疲劳。兴国山歌是生活的镜子,折射生活的多姿多彩,情人传情、斟茶待客、祈吉禳灾、红白好事祝赞都囊括其中。尤其是情歌,运用比兴、暗喻、双关等手法,情趣盎然。
三.传承意义
兴国山歌形式多样,生动活泼,运用自如,灵活多变。因而,千百年来,历久不衰,深受群众喜爱。兴国山歌植根于客家文化的深厚土壤中,涵盖了客家人生活的方方面面,饱含着丰厚的客家文化信息。从某种意义上说,兴国山歌是客家人繁衍生息的一幅历史画卷。保护、研究、解读兴国山歌,发掘其精华,无疑是弘扬优秀民族文化的一项极其重要的举措。国家非常重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,2006年5月20日,兴国山歌经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。
更多江西相关文化:江西传统习俗文化知识大全>>>
什么是广西山歌
山歌是民歌的一种,是民间自发形成的一种歌唱艺术,它有源远流长的文化历史.传说中的刘三姐是盛唐时期的民女,擅长吟唱山歌,时人奉为"歌仙".关于她的出生地在文化界曾有争议,一说她为柳州宜山人,一说她为贵县人(我市曾有人在<<贵港日报>>攒文为此一说).无论刘三姐是哪里人,也不论史上是否真有其人,山歌是老百姓喜闻乐见的一种艺术形式.旧时青年男女多用于传情达意,表达爱情.现在覃塘,三里,五里,横县等地民间婚庆时尚有对山歌的传统习俗.如今贵港三里镇义渡桥渐成歌圩,此乃值得关注的文化现象.
概括起来,山歌有如下的艺术特点:
一. 通俗易懂.
山歌源自民间,传于民间,往往明白如话,通俗易懂.故妇儒皆唱,雅俗共赏.
二.语言简洁,多为五言或七言.
山歌在我市壮汉皆唱,壮族多为五言,汉族山歌多为七言,有点像唐诗的风格.
三.押韵和比兴.
山歌和诗歌一样,要求押韵,一般来说,二四句押韵,第一句可押可不押.
山歌多用比兴手法,这是最大的特点,
如: 日头落岭晒灯草,你不收心(芯)到几时?
要是山歌不用比兴,唱起来就觉得没多大意思.其实大家看看**<<刘三姐>>,里面的唱词就是这样的.
广西是歌海,构成歌海的成份包括壮歌和汉歌.也包括:苗,瑶,侗.仫佬等十多个民族的山歌.虽说地域文化,和风格各有千秋,共同的特点是散发着泥土芳香的民歌美语言,都是令人陶醉的.
遗憾的是 因为总总原因,山歌和其它民间曲艺一样被封杀了十年,十年的断层使很多山歌精品,极品失传.十年的断层,使青年歌手对规范山歌的韵脚和格律有些模糊.我走过许多网站,这样的情况比较普遍,为了年轻歌手进一步了解山歌创作手法,在这里作一个简单的介绍:
一,山歌的格式
广西山歌(这里只讲汉歌)的韵律和竹枝词,七绝基本一样,七言四句.所不同的是格律不受限制.韵律按桂柳方言,放的也比较宽.再说山歌一般都口头创作的.是用嘴巴唱出来的.正如一首山歌中唱的.
山泉不用锄头开,白云不用剪刀裁.
山歌不用笔来写,舌头一拐就出来.
广西山歌的韵律是:第一句,第二句,第四句的末字用平声韵.第三句一定用仄声可不入韵也可入韵.这是从唐代以来就约定俗成了的.例如唐代刘禹锡的竹枝词:
杨柳青青江水平,闻郎江上唱歌声.
东边日出西边雨,道是无晴却有晴.
这首歌的第一句末字"平"是平声,第二句末字"声"和第四句末字"晴"都是平声,第三句末字"雨"是仄声.由此可见山歌就是竹枝和七绝的根.好的山歌就是竹枝词,好的竹枝词就是七绝.
这是山歌的一般法则,但其中也有通融变易的地方.即首句可入仄声韵,若不入韵一定要用仄声.如:
摘把麦芯编草帽,手编草帽脸发烧.
猫咪也懂妹心意,坐在一旁羞猫猫.
这首歌的第一句末字"帽"是仄声韵,第二句"烧"和第四句"猫"是平声.地三句"意"是仄声.再如:
当初连妹妹还小,如今哥老不当时.
蜘蛛织网竹筒内,竹节隔断两头丝.
这首歌首句末字"小"不入韵一定要用仄声.如用:"当初连妹妹小多'就不行了.总而言之,统而言之.第一句入韵可平可仄.不入韵一定用仄声.第二句末字一定是平声,第三句末字一定是仄声,第四句末字一定是平声.这才是规范的山歌韵脚.否则就会变成顺口溜了.例如:
阿哥好来阿哥好,阿哥人才帅呆了.
文质彬彬懂礼貌,哪个嫁他有得搞.
这四句歌词都是仄声韵,歌手没法唱,只能算是顺口溜了.还有一种三字头的山歌,韵脚和上面的一样我就不多言了.
山歌的句式:山歌的句式是2-2-3式即:
清早,牵牛,去犁田,犁田,犁到,田中间。
见妹,打伞,田边过,黄牛,挨打,几多鞭?
声明:本站所有文章资源内容,如无特殊说明或标注,均为采集网络资源。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,可联系本站删除。